炒鞋后又炒熊?疯了!原价2千炒到最贵144999元一只!央媒:当心被割了“韭菜”!

炒鞋后又炒熊?疯了!原价2千炒到最贵144999元一只!央媒:当心被割了“韭菜”!

图片来源:bearbrick官网截图

体积越大的“积木熊”发售价越高。众多款式之中,不仅会有纯色基本款,还有隐藏款。

图片来源:bearbrick官网截图

此外,MEDICOM TOY公司时常推出与知名品牌或者知名艺术家的联名款和限定款,这些款式价格更高。

据了解,“积木熊”仅在日本限量发售,买家很难以发售价抢到。去年,因受新冠肺炎影响,日本物流放缓,不少买“熊”的玩家只能找国内渠道购买。这就促进了玩家与玩家之间进行交易,有人以此为炒作借口,将国内二手市场上不少款式的“积木熊”价格推高。

据新华视点,广州的小严靠出售一只限量积木熊赚了一笔。他经常购买的服装品牌与日本某公司联名推出一款国内限量发售的积木熊。因为听说能升值,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花2000元买下了那只限量熊。“把熊挂在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出价三千多买走了。”小严说。

还有积木熊买家介绍说,有时自己买回来收藏了几年的积木熊,随手一卖就能赚好几万。

随着积木熊的爆火,出现了“炒熊”的现象。比如积木熊联名不二家款,尺寸1000%,发售价37000日元,折合人民币2200元左右,但在国内某购物平台上挂价31009元,溢价超14倍。而在该平台上最贵的一只熊售价144999元,是与艺术家KAWS的联名限定款,而其2012年5月的发售价格为80000元。价位排名第二的“积木熊”是与艺术家空山基的联名款,售价为139999元,其在2019年11月发售价格为8800元,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价格炒高了近十五倍。

图片来源:某电商交易平台

据红星新闻,迄今为止,最贵的积木熊是一只名为“Qiu Tu”的艺术家联名款,这只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联名款发售之后,在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价达到了12600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14万元。

“Qiu Tu”联名款积木熊

在如此诱惑之下,转卖积木熊成为不少人的投资新方式。有网友曾一次性购买十只名为“星空千秋”的积木熊。购买时价格还未过万,待到价格过万后,便卖了九只,自留一只收藏。后来,该同款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只十万元的高价。

积木熊为何摇身一变成为“炒品”?

原价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潮玩积木熊溢价夸张,按照它的价格,定位早已不再是一款玩具那么简单。何以从“潮品”摇身一变成为“炒品”?

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不管是普通人、网红大V还是明星都有涉足积木熊。不少明星网红有意无意地秀出自己的积木熊,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网购平台上积木熊的售价暴涨。

周杰伦、黄子韬等都是“积木熊”的收藏大户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同时,网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博主分享积木熊的“套现秘籍”,引人蠢蠢欲动。

图片来源:某视频平台截图

据央视财经,网络博主:三月份购入一只梵高积木熊,在网络平台上价格7000元,在家放了没几天价格就10000元了,现在价格已经19000元了。

名人效应、逐利原则再加上积木熊母公司打出的所有产品“仅此一批,一旦错过,就永远不再”的标签,供远小于求,黄牛、二手商贩闻声而动,这也就加剧了“一熊难求”的状况。

“抢熊”“囤熊”“炒熊”,背后套路重重

据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一部分真正的积木熊爱好者,越来越多人是嗅到商机跟风入市。

在朋友圈代购卖积木熊的“90后”小范表示,“炒熊”盛行的一大原因是门槛低,既不需要专门知识,也不需要大量本金,几千元就可上手,运气好的话,回报率很高。

据受访者反映,目前积木熊市场还出现了“囤熊”抬价、“抢熊”外挂、“洗熊”造假等套路。

小范介绍,一些人会从代购、“熊贩子”处大量“囤熊”,营造款式紧缺的表象,然后在电商平台高价卖出。“资金充足的玩家可以获取大量上游货源,逐步哄抬价格;随后一些有炒‘潮玩’经验的‘黄牛’、二手玩家入场继续将市场炒热,他们层层牟利,最后被收割的往往是‘小散户’。”

“限量款数量少,需求多,除了极少数人能偶尔抢到原价积木熊,大部分积木熊都被一些炒家用外挂程序从积木熊官网抢走了。”小范告诉记者。

同时,一些热门款式也开始有了“山寨版”。为了将假货“洗”成正品,一些卖家甚至将国内生产的产品先寄往日本,再寄回国内,以伪装“海外发货”。

电商平台上“积木熊”价格不菲 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截图

此外,由于购买渠道较少,积木熊买卖离不开交易平台,平台发挥着担保、鉴定等作用,会收取卖方的保证金和服务费,共计约占售价10%;且如果出现货物被平台鉴定为假货等情况,保证金不会被退回。

对平台操作规则较为熟悉的小严说,因为货品寄送、平台“验真”等环节都缺乏第三方监管,无法实现全过程追溯,所以一旦出现假货问题,到底“假”在哪个环节容易发生争议,维权难度大。

热炒“潮玩”藏风险,或催生一批“韭零后”

最近几年,受欢迎的潮品层出不穷。而这些火爆的潮品,其本质仍是商品。其在二手市场中的溢价,也不乏有炒作的成分。

有买就有卖,有涨就有跌。据央视新闻,某社交网络平台网友“粒粒橙”介绍到:“即使在熊圈,炒熊也不一定就赚钱的。”该网友去年花3万元购买了一只粉色限量款积木熊,到今年价格却已经跌下1.4万元。

炒熊看起来热火朝天,其实也存在很大问题。据央广网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积木熊的严重稀缺是由于疫情导致的物流萎缩引起,有人抓住机会开始了炒作。

他表示,以投资的目的购买积木熊之后转手炒作,除了要面对市场风险外,还存在法律风险,“如果对买家承诺将来一定涨价,后来没涨则可能涉嫌欺诈。”

据新华视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潮玩”流行,背后多有电商平台和资本助推。平台通过设计营销话题、借助名人效应打造产品噱头,逐渐形成消费潮流,以此获利。不同于实体投资,这些消费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商家打造的“故事”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其中泡沫成分很大,“投资”风险很高。一些炒家以多重套路抬高价格,将风险转嫁给普通消费者,需要引起警惕。

湖南骄阳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卓奇认为,“潮玩”炒作往往是击鼓传花游戏,虽然经营者自主定价一般情况下不违反价格法,但销售时可能出现违法行为,比如相互串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而且,炒作“潮玩”背后,也可能存在诈骗、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问题。

购买潮品无可厚非,但“小氪怡情,大氪伤身”。面对价值虚浮不定的工业化产品尤要应保持理智,量力而行,避免为图“一夜暴富”而盲目跟风,防止“潮玩”被“炒完”、被“割韭菜”。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央视财经、新华视点、红星新闻

北青网、央广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