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罗子君与陈俊生婚姻破碎的真相,从来不是第三者,而是两个人的“不同步”

《我的前半生》:罗子君与陈俊生婚姻破碎的真相,从来不是第三者,而是两个人的“不同步”

陈俊生在外面拼事业,每天面对职场压力、客户刁难,想的是怎么签单、怎么升职;罗子君则困在家里,眼里只有化妆品、新衣服,聊的是“哪个包出了新款”“哪家美容院效果好”。

最好的婚姻,是“你懂我的辛苦,我懂你的欢喜”。可他们俩呢?陈俊生加班到深夜,想找人说说工作的委屈,罗子君却只会问“你是不是跟那个女同事走太近了”;罗子君兴奋地分享新买的衣服,陈俊生却觉得“无聊又浪费钱”。

他们看似同居多年,却活在各自的世界里——陈俊生觉得罗子君“浅薄没追求”,罗子君觉得陈俊生“不懂浪漫不关心自己”。唐晶早就提醒过罗子君:“进步快的人总会甩掉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都想探求更广阔的世界。”

罗子君当时不服气,哭着说:“我把家当工作,养孩子、照顾你,怎么就没价值了?”可她没明白,婚姻不是“一方付出、一方享受”的单向奔赴,没有精神共鸣的夫妻,早晚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凌玲的出现,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算没有凌玲,陈俊生也会因为“跟罗子君无话可说”,慢慢疏远这个家。

罗子君的“失去自我”:把婚姻当成了全部,却忘了自己是谁

罗子君最大的问题,是把“陈太太”这个身份,当成了自己的全部。

结婚前,她也是个有想法、有冲劲的女孩;结婚后,她听了陈俊生的话,断了自己的谋生能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丈夫和家庭上。她怕陈俊生变心,所以每天盘问他的行踪;她怕自己失去吸引力,所以把钱都花在买衣服、做美容上。

可过度的“依赖”,只会变成对方的“压力”。陈俊生想要的,不是一个“只会查岗、只会花钱”的妻子,而是一个能和他并肩作战、分担压力的伴侣——他累的时候,有人能听他说说话;他迷茫的时候,有人能跟他一起想办法。

罗子君以为“付出全部”就是爱,却忘了:好的爱情,是“我因为你,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我为了你,弄丢了自己”。她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陈俊生身上,却不知道:成年人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

就像贺涵说的:“你不能靠刷脸过一辈子,下次恋爱、下次婚姻,你得做个有用的人,手里得有‘船桨’。”罗子君当时不懂,直到离婚后才明白:没有自我的女人,就算守住了婚姻,也守不住对方的心。

陈俊生的“逃避”:早就想离婚,却把责任推给别人

陈俊生其实早就想离婚了,只是一直没说出口。

他是个矛盾的人:既想拥有“家庭美满”的表象,又受不了“精神不同步”的委屈。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沟通解决”,而是“逃避放弃”——他没跟罗子君说过“我觉得我们没共同话题了”,也没提过“我希望你有自己的事做”,而是直接找了凌玲,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在“婚外情”里。

离婚前,他还装模作样地问罗子君:“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是家里干净、孩子优秀,是你活着想做什么?”

这话多可笑啊!当初是他让罗子君“不用工作,我养你”,现在却怪罗子君“没有自我”;当初是他给了罗子君“一辈子安稳”的承诺,现在却嫌罗子君“跟不上他的脚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感情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陈俊生有无数次机会,跟罗子君一起改变——比如鼓励她找份轻松的工作,比如跟她分享工作的趣事,可他偏偏选择了最不负责任的方式:跳过沟通,直接离婚。

他以为离婚就能找到“更好的生活”,可娶了凌玲以后才发现,日子还是一地鸡毛——凌玲的算计、两个家庭的矛盾,比跟罗子君在一起时更累。这时候他才后悔,可早就晚了。

总结:离婚不是结束,而是“认清自己”的开始

罗子君和陈俊生的离婚,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场“重生”。

陈俊生经历了第二段婚姻的一地鸡毛,才明白:婚姻的问题,从来不是“换个人就能解决”,而是要学会“沟通和包容”。他当初草率离婚,不过是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还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而罗子君,从离婚的痛苦中站起来,才真正找回了自己。她从奢侈品店的销售员做起,一步步变成职场精英,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止能当“陈太太”,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活得更精彩。她曾经以为“家就是全部”,后来才明白:天地这么大,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没必要把自己困在方寸之地。

其实,一段婚姻的破碎,从来不是因为第三者,而是因为两个人早就“同床异梦”——一个在奔跑,一个在原地;一个把婚姻当全部,一个把婚姻当负担。如果罗子君没有失去自我,陈俊生没有选择逃避,他们或许不会走到离婚这一步。

但也正是这场离婚,让罗子君学会了“独立”,让陈俊生学会了“反思”。有时候,痛苦不是坏事,它会逼着你打破舒适区,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像罗子君最后说的:“我以前以为婚姻是避风港,后来才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避风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